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諸比丘言。我為汝說經。上語亦善。中語亦善。下語亦善。語深說度世之道。正心為本聽我言。使後世傳行之。
諸比丘叉手受教。
佛言。人身中有五賊。牽人入惡道。何等五賊。一者色。二者痛痒。三者思想。四者生死。五者識。是五者人所常念。
佛言。人常為目所欺。為耳所欺。為鼻所欺。為口所欺。為身所欺。目但能見不能聞。耳但能聞不能見。鼻但能知香不能聞。口但能知味不能知香。身體但能知寒溫不能知味。是五者。皆屬心心為本。
佛言。諸比丘欲求道者。當端汝心。從癡但墮十二因緣便有生死。何等十二。
一者本為癡。二者行。三者識。四者字。五者六入。六者栽。七者痛。八者愛。九者受。十者有。十一者生。十二者死。
施行善者。復得為人。施行惡者。死入地獄餓鬼畜生中。
佛坐思念。人癡故有生死。何等為癡。本從癡中來今生為人。復癡心不解目不開。不知死當所趣向。見佛不問。見經不讀。見沙門不承事。不信道德。見父母不敬。不念世間苦。不知泥犁中考治劇。是名為癡故有生死。不止生死如呼吸間。脆不過於人命。
人身中有三事。身死識去心去意去。是三者常相追逐。
施行惡者。死入泥犁餓鬼畜生鬼神中。
施行善者。亦有三相追逐。或生天上。或生人中。墮是五道中者。皆坐心不端故。
佛告諸比丘。皆端汝心。端汝目。端汝耳。端汝鼻。端汝口。端汝身。端汝意。身體當斷於土。魂神當不復入泥犁餓鬼畜生鬼神中。視人家有惡子為吏所取。皆坐心不端故。人身有百字。如車有百字。人多貪好怒。不思惟身中事死入泥犁中。悔無所復及。
佛言。我身棄國損遮迦越王。憂斷生死。欲度世間人使得泥洹道。第一精進者。即得阿羅漢道
。第二精進者。自致阿那含道。
第三精進者。得斯陀含道。
第四精進者。得須陀洹道。雖不能大精進者。當持五戒。
一不殺。二不盜。三不兩舌。四不婬劮。五不飲酒。
佛言。人坐起常當思念是四事。何等四。
一者自觀身。觀他人身。
二者自觀痛痒。觀他人痛痒。
三者自觀意觀他人意。
四者自觀法。觀他人法。內復欲亂者。心小自端視身體。飽亦極。飢亦極。住亦極。坐亦極。行亦極。寒亦極。熱亦極。臥亦極。臥欲來時當自驚起坐。坐不端者當起立。立不端者當經行。心儻不端者當自正。
譬如國王將兵出鬪。健者在前。既在前鄙復却適欲卻著後人。沙門既棄家。去妻子。除鬚髮作沙門。雖一世苦後長得解脫。已得道者內獨歡喜。視妻如視姊弟。視子如知識。無貪愛之心常慈哀。十方諸天人民。泥犁餓鬼畜生。蜎飛蠕動之類。皆使富貴安隱度脫得泥洹之道。見地蟲當以慈心傷哀之。知生不復癡能有是意。常念師事佛。如人念父母。如獄中有死罪囚。有賢者往請囚。囚黠慧常念賢者恩。比丘以得道。常念佛如是。念經如人念飯食。
佛言。諸比丘。轉相承事如弟事兄。中有癡者當問慧者展轉相教。
問慧者。如冥中有燈火。無得陰搆作惡。無得諍訟。見金銀當如視土。無得妄證人入罪法。無得傳人惡言。轉相鬪語言。無得中傷人意。不聞莫言聞。不見莫言見。行道常當低頭視地。蟲無得蹈殺。無得自貪人婦女。無得形相人婦女。坐自思惟去貪愛之心。乃得為道耳。
佛言。欲求道者。當於空閑處坐。自呼吸其喘息。知息短長。息不報形體皆極。閉氣不息形體亦極。分別自思惟。形體誰作者。心當觀外。亦當觀內。自思惟歡然。與人有異心。當是時不用天下珍寶。心稍欲隨正道。意復欲小動者。當攝止即還守。意即為還。
譬如人有鏡。不明不見形。磨去其垢即自見形。人已去貪婬瞋恚愚癡。譬如磨鏡。諦思惟天下。皆無有堅固亦無有常。
佛告諸比丘。持心當如四方石。石在中庭。雨墮亦不能壞。日炙亦不能消。風吹亦不能起。持心當如石。
佛告諸比丘。天下人心如流水。中有草木各自流去不相顧望。前者亦不顧後。後者亦不顧前。草木流行各自如故。人心亦如是。一念來一念去。如草木前後不相顧望。於天上天下無所復樂。寄居天地間棄身不復生。道成乃知師恩。見師者即承事。不見師即思念其教誡。如人念父母意定乃能有一心。便有哀天下人民蜎飛蠕動之類。坐自笑我已脫身於天下及五道。
一者天道。二者人道。三者餓鬼道。四者畜生道。五者泥犁道。
得阿羅漢者。欲飛行變化即能。身中出水火即能。出無間入無孔亦能。離世間苦取泥洹道亦能。
佛告諸比丘。道不可不作。經不可不讀。
佛說經已。五百沙門皆得阿羅漢。諸沙門皆起前以頭面著地。為佛作禮。
2009年12月20日 星期日
佛說阿含正行經
佛說九橫經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有九輩九因緣。命未盡便橫死。
一者為不應飯為飯。
二者為不量飯。
三者為不習飯飯。
四者為不出生。
五者為止熟。
六者為不持戒。
七者為近惡知識。
八者為入里不時不如法行。
九者為可避不避。如是為九因緣。人命為橫盡。
一不應飯者。名為不可意飯。亦為以飽腹不停調。
二不量飯者。名為不知節度多飯過足。
三不習飯者。名為不知時冬夏。為至他國郡。不知俗宜。不能消飯。食未習故。
四不出生者。名為飯物未消。復上飯不服藥吐下不時消。
五為止熟者。名為大便小便來時。不即時行噫吐啑下風來時制。
六不持戒者。名為犯五戒。殺盜犯他人婦兩舌飲酒。亦有餘戒。以犯便入縣官。或絃死。或捶杖利刃所斫刺。或辜飢渴而終。或以得脫從怨家得手死。或驚怖念罪憂死。
七為近惡知識者。名為惡知識。已作惡便反坐。何以故。坐不離惡知識故。不覺善惡。不計惡知識惡。態不思惡知識惡。
八為入里不時者。名為冥行。亦里有諍時行。亦里有縣官長吏追捕不避。不如法行者。入里妄入他家舍中。妄見不可見。妄聽不可聽。妄犯不可犯。妄說不可說。妄憂不可憂。妄索不可索。
九為可避不避者。名為當避弊象弊馬牛犇車蛇虺坑井水火拔刀醉人惡人。亦餘若干惡。
如是為九因緣輩人。命未盡當坐是盡。慧人當識當避。是因緣以避。乃得兩福。一者得長壽。二者以長壽乃得聞道好語言亦能行。
諸比丘歡喜受行。
(一)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比丘。比丘應然。
佛言。比丘。七處為知。三處為觀。疾為在道法脫結。無有結意脫從黠得法。已見法自證道。受生盡行道意。作可作不復來還。
佛問比丘。何謂為七處為知。
是聞比丘。色如本諦知。亦知色習。亦知色盡。亦知色滅度行。亦知色味。亦知色苦。亦知色出要。亦至誠知。如是痛癢思想生死識如本知諦知。亦知識習。亦知識盡。亦知識盡受如本知。亦知識味。亦知識苦。亦知識出要。亦知識本至誠。
何等為色如諦如所。色為四大。亦為在四大虺所。色本如是如本知。
何等為色習如本知。愛習為色習。如是色習為知。
何等為知。色盡如至誠知。愛盡為色盡。如是色盡為至誠知。
何等為色行盡如至誠知。若所色為是八行諦見到諦定為八。如是色盡受行如至誠知本。
何等為色味如至誠知。所色欲生喜生欲生。如是為味如至誠知。
何等為色惱如至誠知。所色不常苦轉法。如是為色惱如至誠知。
何等為色要如至誠知。所色欲貪能解。能棄欲能度欲。如是為色知要如至誠知
。
何等為痛癢能知六痛癢。眼栽痛癢。耳鼻口身意栽痛癢。如是為知痛癢。
何等為痛癢習。栽習為痛癢習。如是為痛癢習。
何等為痛癢盡知。栽盡為痛癢盡知。如是為痛癢盡知。
何等為痛癢盡受行。若受八行諦見到諦定意為八。如是痛癢如盡受行為道。
何等為痛癢味識。所為痛癢求可求喜求。如是為痛癢識味為知。
何等為痛癢惱識。所痛癢為不常敗苦惱意。如是為痛癢惱識。
何等為痛癢要。所痛癢欲能活為愛。能斷愛貪為自度。如是為痛癢要識如諦知也。
何等為思想識為身六思想。眼栽思想。耳鼻口身意栽思想。如是是六識思想。
何等為思想習識。栽習為思想習。如是為思想習識。
何等為思望惡。便望苦會得是故。我為說捨身惡行。若比丘已捨身惡行。便得利便得安隱。是故我為說捨身惡行。口意亦如上說。
(二)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是時處到佛已。到佛禮便坐。已坐問佛。何等不守不守身。何等不守不守口聲。何等不守不守意。
佛便說。給孤獨家意不守身行。亦不得守口聲行。亦不得守心行。亦不守己行不守身己行。不守口聲己行。不守心身行便腐。聲說便腐。心行亦腐。已腐身行聲行心行便不善。死亦不善。受亦不善處。
譬喻迦羅越。若樓若堂屋不覆。若使雨來。柞亦漬。椽亦漬。壁亦漬。已漬。壁亦腐。椽亦腐。柞亦腐。譬如是。迦羅越。
己意不守身行。亦不守口行。亦不守念行。亦不守己意聲身。不守便不善。死便不善。受便不善處。
迦羅越便問佛。何等為守令得身守。何等為守令得口守。何等為守令得念守。
佛告迦羅越。意已守身口念索守。己身守己口守己念守。便身不腐。便聲不腐便念不腐。已不腐身行。已不腐聲行。已不腐念行。死時得善死得善受得善處。
譬喻迦羅越若樓若堂屋上覆蓋。若便雨來。柞亦不漬。椽亦不漬。壁亦不漬。已不漬。壁亦不腐。椽亦不腐。柞亦不腐。如是譬喻。意以守身亦守口亦守。己意身口守。便死時善死。便善受持。便得善處。佛從後說絕不守意者。邪疑故亦睡眠故。魔便得自在。如是但當守意。若欲諦行但當見諦行。亦當知內出已。不墮睡眠便得斷苦本。佛說如是。
(三)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佛告比丘有三輩人。何等三。一輩眼不見。二輩一眼。三輩兩眼。
無有眼為何等。
世間比丘有人無有是眼因緣。我當為未得治生。當為治生無有是意。已得亦復妄用亦無有是眼。我當為布施。我當為作福。令我從是因緣後世善樂。亦從是上天無有計。是名為無有眼。
一眼人名為何等。
世間比丘一眼者。有如是眼。令我未得財當為得已。得財當為莫折減。但有是眼無有是眼。我當為幻布施。當從是因緣得上天。無有如是眼。是名為一眼。
兩眼名為何等。
世間比丘有人有是眼。令我未得財產當為得致。已致得當為莫折減。有如是眼亦復有是眼。令我行布施。令從是因緣上天。亦有是眼是名為兩眼人。從後說想盡識。栽盡為思想盡識。如是為思想盡識。
何等為思想盡受行識。是為八行識。識諦見到諦定意為八。如是盡思想受行識。
何等為思想味識。所為思想因緣生樂得意喜。如是為思想味識。
何等為思想惱識。所為思想不常盡苦轉法。如是為思想惱識。
何等為思想要識。所思想欲貪能解。欲貪能斷。欲貪能自度。如是為思想要識
。
何等為生死識。為六身。生死識眼栽。生死識耳鼻口身意栽行。如是為生死識。
何等為生死習。栽習為生死習識。
何等為生死盡識。栽盡為生死盡識。
何等為生死欲盡受行識。為是八行識諦見至諦定為八。如是為生死欲滅受行識。
何等為生死味識。所為生死因緣生樂喜意。如是為生死味識。
何等為生死惱識。所有生死不常盡苦轉法。如是為生死惱識。
何等為生死要識。所為生死欲貪。隨欲貪能斷欲能度。如是為生死要識。
何等為識身六衰識。眼栽識耳鼻口身意栽識。如是為識識。
何等為識習。命字習為識習。如是習為識。
何等為識盡受行為識。命字盡為盡識。如是為識盡。
何等為識盡受行為識。八行諦見至諦定為八。如是為識盡欲受行如諦識。
何等為識味知所識。因緣故生樂生喜意。如是為味生為味識知。
何等為識惱識。所識為盡為苦為轉。如是為識惱識。
何等為要識。所識欲貪能活欲貪能度。如是為要識。如是比丘。七處為覺知。何等為七。色習盡道味苦要。是五陰各有七事。
何等為三觀。識亦有七事。得五陰成六衰。觀身為一色。觀五陰為二。觀六衰為三。故言三觀。
比丘。能曉七處亦能三觀。不久行修道斷結。無有結意脫黠活見道見要。一證受止已斷生死意行。所作竟不復來還生死得道。
佛說如是。比丘歡喜受行。
(四)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有四著。何等為四。
一為欲著。二為世間著。三為見著。四為癡著。
亦有四離不著。離欲不著。離世間不著。離見不著。離癡不著。從後說絕欲見著癡繞。從是因緣在世間。亦從是受身。若能捨欲亦得離世間。見亦得斷。癡亦得滅。是得通樂見在。亦無為從一切著。不復著亦不復隨生死。佛說如是。
(五)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佛便告比丘。思想有四顛倒。意見亦爾。從是顛倒為人身矇。為綜。為人意撰不能走為走。今世後世自惱。居世間為生死不得離。何等為四。
一為非常為常。是為思想顛倒為意顛倒為見顛倒。
二者以苦為樂。
三者非身為身。
四者不淨為淨。為思為意為見顛倒。從後說絕非常人意為常。思苦為樂。不應身用作身。不淨見淨。顛倒如是。意業離。便助摩不宜欲得宜。今致老死。
譬喻犢母。已有佛在世間。念天上天下得道眼度世。便見是法除一切苦。亦說苦從生亦度苦。亦見賢者八種行通至甘露。已聞是法者便見非常苦非身。亦身已不淨見不淨。便無所畏得樂見世得無為。從一切惱度世無所著。佛說如是。
(六)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四施為人同心。何等為四。
一為布施。二為相愛。三為利。四為同利。
第一說布施為何等。無極布施不過於法。
第二相愛。不過於數聞經亦開意。
第三利不過不信令信。教人上不持戒者令持戒。不學者令學。慳者令布施。愚者令黠。牽出入正道。
第四同利。極同利無有過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亦爾。持戒者同利。從後說絕。
(七)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佛告比丘。有四行法輪。令天亦人從是四輪行。若墮人天是輪法行便得尊一得豪從善法行。何等為四。
一為善群居。二為依賢者。三者知諦願。四為宿命有福行。
從後說絕善群居依賢者。為知諦願宿命行。為樂得無有憂。得善自在。佛說如是。
(八)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佛告比丘。人有四輩。有人自護身不護他人身。有人護他人身不自護身。有人亦不自護亦不護他人。有人亦自護亦護他人。佛說如是。
(九)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佛告比丘。人有四輩。有人自護身不護他人身。有人護他人身不自護身。有人亦不自護亦不護他人。有人亦自護亦護他人。是人不自護亦不護他人。是最下賤人。護他人不自護是勝上。若人自護不護他人是勝上。若自護亦護他是勝上。若如是人最第一。佛說如是。
(一○)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佛告比丘。有四輩雲。第一但有雷無有雨。第二但有雨無有雷。第三亦無雨亦無雷。第四亦有雨亦有雷。
譬喻如雲。人亦有四輩。一者人但有雷無有雨。二者但有雨無有雷。三者無有雷無有雨。四者亦有雷亦有雨。
何等人為有雷無有雨。是間比丘一人但說經。上亦說善。中亦說善。要亦說善。有行分別。但要具行見要。亦自不知法亦不知法法如行。是人名為但有雷無有雨。
何等為但有雨無有雷。是間有人亦不說法經。上亦不說善。中亦不說善。要亦不說善。亦無有行分別。亦不要具行不見要。但意在法中行和利行。亦如法。亦受法法行。亦同行隨法。是人為但有雨無有雷。
何等為無有雨亦無有雷。為不說經。上亦不說善。中亦不說善。要亦不說善。分別亦不說。善要具行亦不說。善法亦自不解。到法亦自不行。是人名為無有雨無有雷。
何等為亦有雨亦有雷。是間有人說經法。上亦說善。中亦說善。要亦說善。分別亦說。善要具行亦自解。法到法法亦知。行亦說。善亦自在法中解。到法法行亦自知解。是人為亦有雨亦有雷。佛說如是。
(一一)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佛便告比丘。有四舍。何等為四。一者為舍舍。二為守舍。三為護舍。四為行舍。
何等為舍舍者。
念來不受不聲舍曉離遠。若以瞋恚亦從欺不聲舍曉離遠。是名為舍舍。
何等為守舍者。
眼已見色不受相不觀相。若從因緣見惡生。若從因緣見癡。若從因緣見不可意。若從因緣見弊惡意。起便自守受行福。守眼耳鼻口身意。為如法不受相。如上說。是名為守舍。
何等為護舍。
是間比丘比丘已生所非一善相。若紅汁膖脹。若狐犬半食。若血流赤。若青黑腐。若骨白。若髑髏。熟諦視視。善護令意莫失善相。是名為護舍。
何等為行舍。
是間比丘比丘覺意行離故。別分故。分別遠故。如是到至觀覺意。是名為行舍。從後說絕守舍亦護亦行。是名為四舍。諦說如是。賢者行是不中止。為盡苦得道。
佛說如是。弟子起禮佛受行。
(一二)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佛告比丘。若比丘有四行。不自侵要近無為。何等為四。是間比丘比丘持戒行戒中。律根亦閉至自守意。飯食節度不多食不喜多食。上夜後夜常守行。是為四行。比丘不自侵亦近無為從後說絕。若比丘立戒根亦攝食亦知節度亦不離覺。如是行精進上夜後夜不中止。要不自侵減要近無為。佛說如是。
(一三)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佛便告比丘。若賢者家中居法行侵四家得歡喜。何等為四。
一者父母妻子。二者兒客奴婢。三者知識親屬交友。四者王天王鬼神沙門婆羅門。從後說絕父母亦監沙門亦婆羅門。天祠亦爾。居家信祠。若干人故。能事持戒親屬。亦彼人見在生者。亦不犯天王親屬。亦自身一切人亦受恩。如是居黠生。是聞善行得豪。亦名聞現世無有說盡。後世上天。佛說如是。
(一四)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他婆羅門到佛已。到佛便問佛起居。已問起居便問佛。何因緣賢者。今世人少顏色無有力。多病少壽不大豪。
佛報告婆羅門。今世婆羅門非法貪世間。橫欲行意墮非法。以是輩人自洿念墮非法。橫墮貪非是是習者。便從是因緣日月不正行。已不正行。便星宿亦不正行。已星宿不正行。便日月亦不正。時歲亦不正。已時歲不正。便漏刻時不正。已漏刻時不正。便有橫風。已有橫風。便天不時時雨墮。已天不時時雨墮。便若人種地便不時生熟得不如意已。不時生熟所穀若人食。若畜生飛鳥便少色少力。多病少命少豪是為婆羅門。本是因緣。今世人少色少力多病少命少豪。便婆羅門持頭禮佛已覺知。從今已後自歸佛自歸法自歸比丘僧。佛說教如是。
(一五)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五福時布施。何等為五福。
一者遠來布施。二者為欲去布施。三為病瘦布施。四為穀貴時布施。五為嘗新未自食。當為上與持戒者行者。從後自食為福。從後說絕。黠人時與信行無有慳意。時與賢者淨意無有疑。福從無有量。
佛說如是。比丘受行歡喜。
(一六)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佛便告比丘。賢者布施有五品。何等五。
一者為賢者信與布施。二為多與。三為自手與。四為時與。五為不侵他人與。
佛復告比丘。信與布施得何等福。
信與者。為得與者為得宜多。所有多財產多珍寶多可意多好器物。世間亦信信者。是比丘信布施福。
何等為多與。當如上頭說。亦從父母得愛敬難。兄弟亦敬難。妻子亦敬難。兒從奴婢亦敬難。知識邊人亦敬難。五種親屬皆敬難。是比丘從多與福自手與得。
何等自手與。為當如上說。亦為家中所有意得樂得。第一可第一衣第一牀臥具自意得樂。色聲香味細滑自意得樂。是比丘為從自手與得福。
何等為時與。福時與福者。為當如上說。亦命欲盡時財產珍寶物現在對如意不散四面。是比丘時與福。
何等為比丘不侵他人行布施福。
不侵他人持戒行布施者。為當如上說。若有所從精進治生。自從手臂勤力寒苦致犯治得。便從是無有能橫奪福者。縣官盜賊水火皆不能得害。亦無有用費不可意。是比丘不侵他人行布施福。從後說絕。信多自手與時與不侵他人賢者布施。如是從與施得樂無有極分別。行福亦分別。佛說如是。
(一七)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佛便告比丘。若人意在五法中。設使聞佛法教。不應除塵垢。亦不得道眼。何等為五。
一者若惱說經者。二者若求便。三者若求窮。四者聞亦邪念意著他因緣。五者亦無有自高意。令所聞分別好醜。若人意隨是五法。設使聞佛說法。不應自解塵垢。亦不應生法眼。
佛復告比丘。有五法。若人意在五法。即聞佛所教行法。為應自解塵垢。亦應得道眼。何等為五。
一者無有惡意在說經者。二者亦不求經中長短有疑問解休。三者意亦不在色意亦不在他因緣。四者亦自有黠意能解善惡。五者分別自知。
是五法。若人意隨是五法。能得自解塵垢。一為不惱說經者。二為不求經中長短。三為不求窮。四者為亦不邪念。五為亦自有黠意能分別白黑。佛說如是。
(一八)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五行見一。何等為五。
若行者有行者。是身從頭至手足上髮頭腦皮。如有滿若干種不淨相。觀是身有髮毛爪齒血脈肌肉筋骨脾腎大腸小腸大小腹大便小便淚汗洟唾肝肺心膽血肥膏髓風熱頂寧。若有是計是為第一念到見一。
若行者復計如上說。意不動在他如上說。意念是賢者。第二行見一。
若行者復觀是如上說受識行計。是識為今世耶。為後世耶。若行者有是意。是為第三行見一。
若行者念計如上說。為計觀識今世後世無有止處。若行者覺是計。是為第四行見一。
若行者計如上說。人有識人計是事。是人今世後世無有止處。已不得淨觀一。若行者有是意解是計。為第五淨行見一。佛說如是。
(一九)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五因緣。比丘令人眼不止。為生癡為壞黠為惱人令不得無為。何等為五。
一者愛欲。二者瞋恚。三者睡眠。四者五樂。五者疑不信。佛說如是。
(二○)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比丘。步行有五德。何等為五。
一者能走。二者有力。三者除睡。四者飯食易消不作病。五者為行者易得定意。已得定意為久。佛說如是。
(二一)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若有比丘五法行。能在山上亦澤中居。能草蓐居臥。何等為五。
一者能持戒不犯攝守學戒。二亦能攝根門守行。三亦能行精進。亦有精進力。親不離要。不捨精進至得道。四已受佛律自曉了。五聞經亦易解諦。若行者受是五法。如上說能得居山上亦澤中。佛說如是。
(二二)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阿難。一切阿難。我說身不可行惡。口意亦爾。
阿難便白佛。一切身口意不可行惡。人不止為作。從是作望幾惡。
佛告阿難。為五惡。何等為五。一為自欺身。二者為亦欺他人。三為語時上下不可賢者意。四為十方不名聞。五為已死墮地獄。
佛復告阿難。一切阿難。身善行我教為可作。口意亦爾。
阿難復白。佛說一切身善行我教當為行。口意亦爾。人亦行是行欲望幾福。
佛告阿難。為五福。何等五。一為不自欺身。二為亦不欺他人。三為語言上下可賢者意。四為十方名聞。五為已死上天。佛說如是。
(二三)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有五惱。人人相依可。何等為五。若比丘人人相依可已。有時依有過。便比丘僧不欲見。出便相依者。念所我相依者。比丘僧便出不欲見。便愛著意不欲至比丘聚。我何以當復至比丘聚。便不復行。已聚不復行。便不復見比丘聚。已不復見比丘聚。便不聞法。已不聞法便不墮法。便離法便不在法。是比丘第一惱人人相依。
二者亦有比丘。若人所愛者所愛者人亦有犯過便比丘聚。便有過者最著下坐。便愛者意計我所愛者。為比丘聚最著下坐。我不復為至比丘聚為比丘聚最著下坐。我不復為至比丘聚。中亦如上說。
三者持鉢袈裟至他國。
四者棄戒受白衣。
五者自坐愁失名。亦如上說。佛說如是。
(二四)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比丘。五惡不忍辱。何等為五。
一者多怨。二者多讒。三者多不可意。四者十方不名聞。惡行五者。已命盡身墮惡地獄。是為五惡不忍辱者。
佛復告比丘。有五善忍辱者。為無有怨。為無有讒。為無有不可意。為有十方名聞。為命盡生天上。佛說如是。
(二五)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比丘。有五惡不耐行者。人不耐行者人。比丘。何等為五。
一者為從不耐者為麤。二為急性。三為已後恨。四為無有愛多憎。五為身命盡墮地獄。倒是為淨。佛說如是。
(二六)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象有五相。為應官。為中王用。為可王意。為象引王隨法中。何等五。
一者聞受。二者能住。三者能鬪。四者能走。五能自守。
何等為比丘宮象自守。若象入軍中。前足能鬪後足尻背。腹肩項鼻能自護。如是名為自守。若比丘五因緣具。便應禮名聞便應從人受叉手。便福地無有極。何等為五。
聞受為一。能為二。受為三。行為四。守為五。
何等為口中味。身中細滑。意中所念能制不受相。如是比丘。比丘能自守為守六衰。第二者為禪。第三受為忍辱。第四能為持戒。第五聞受為精進。
行者有是五事。便應名聞便應從人受叉手。便福地無有極。弟子聞可意受。
(二七)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佛告比丘。惡不依他人有五。何等為五。
一者不依者意不解。二者依意曲離。三者自意不解。四者犯道行。五者不受佛嚴教。五善依他人。不相疾者好意解。解意不墮亂自意。解天下等意行。後來者與眼。佛說如是。
(二八)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彼時佛告比丘。諸畏是謂為欲。比丘。謂諸苦是謂為欲。比丘。諸疾病是謂為欲。比丘。諸結是謂為欲。比丘。諸瘡是謂為欲。比丘。諸染泥是謂為欲。比丘。諸著是謂為欲。比丘。諸墮母腹中是謂為欲。
比丘。何以故。諸畏為欲。
用世間癡人為貪欲所泆。為貪欲所縛。用現世不得脫諸畏。後世亦不得脫。比丘。以是故諸畏為欲。
比丘。何以故。諸苦為欲。
用世間癡人為貪欲所泆。為貪欲所縛。用現世不得脫諸畏。後世亦不得脫。比丘。以是故諸苦為欲。
比丘。何以故。諸病為欲。
用世間癡人為貪欲所泆所縛。用現世不得脫諸畏。後世亦不得脫。比丘。以是故諸病為欲。
比丘。何以故。諸結為欲。
用世間癡人為貪欲所泆。為貪欲所縛。用現世不得脫諸畏。後世亦不得脫。以是故諸結為欲。
比丘。何以故。諸瘡為欲。
用世間癡人為貪欲所泆。為貪欲所縛。用現世不得脫諸畏。後世亦不得脫。比丘。以是故諸瘡為欲。
比丘。何以故。諸染泥為欲。用世間癡人為貪欲所泆。為貪欲所縛。用現世不得脫諸畏。後世亦不得脫。比丘。以是故諸染為欲。
比丘。何以故。諸著為欲。
用世間癡人為貪欲所泆。為貪欲所縛。用現世不得脫諸畏。後世亦不得脫。比丘。以是故諸著為欲。
比丘。何以故。諸墮母腹中為欲。
用世間癡人為貪欲所泆。為貪欲所縛。用現世不得脫諸畏。後世亦不得脫。比丘。是故諸墮母腹中為欲。
佛以說是從後說絕畏。苦。病。結。瘡是謂為欲。癡人為是所縛已。可色從彼墮母腹中。上頭所說。比丘正意已知莫離諸畏。為深黠人度彼。當觀世間生老行展轉。
時佛說如是瘡有八輩。一為疑瘡。二為愛瘡。三為貪瘡。四為瞋恚瘡。五為癡瘡。六為憍慢瘡。七為邪瘡。八為生死瘡。
(二九)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佛便請比丘。比丘至。
佛便說是譬喻。比丘人有腫之歲。若干歲聚便為所腫九孔九痛九漏。從所孔所漏所渧所走。但為不淨出。但為不淨走。真惡難惡出流走腫。比丘為是身四因緣。名是四因緣身者。為九孔九痛為九漏從所漏所渧所走。但為不淨出。但為不淨流。但為臭惡出流走。如是比丘為因緣腫。可慚可怖可畏可學。
如是比丘。佛說如是。比丘受行歡喜。
(三○)佛說積骨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國雞山中便告比丘。人居世間一劫中生死。取其骨藏之不腐不消不滅。積之與須彌山等。人或有百劫生死者。或有千劫生死者。尚未能得阿羅漢道泥洹。
佛告比丘。人一劫中合會其骨與須彌山等。我故現其本因緣。比丘。若曹皆當拔其本根去離本惡。用是故不復生死。不復生死便得度世泥洹道。
佛說如是。
佛說九橫
(三一)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有九輩因緣人命未盡便橫死。何等為九。
一為不應飯。二為不量飯。三為不習飯飯。四為不出生。五為止熟。六為不持戒。七為近惡知識。八為入里不時不如法行。九為可避不避。如是為九因緣人命為橫盡。
諸比丘聞佛語歡喜作禮。
何等為不應飯者。名為不可意飯。亦為以飯腹不停諷。是名為不應飯,
何等為不量飯者。名為不知節度多飯過足。是名為不量飯。
何等為不習飯飯者。名為不知時。冬夏為至他郡國不知俗宜。不能消飲食未習故。是名為不習飯飯。
何等為不出生者。名為飯物未消。復從上飯不服藥吐下不時消。是名為不出生。
何等為止熟者。名為大便小便來時不即行。噫吐嚏下風來時制之。是名為止熟。
何等為不持戒者。名為犯五戒。殺盜犯人。婦女兩舌飲酒。亦有餘戒以犯便入縣官。或強死或得杖死。或得字亦餓便從是死。或以得脫外從怨家得手死。或驚怖念罪憂死。是為不持戒。
何等為近惡知識者。名為惡知識以作惡便及人。何以故。坐不離惡知識故。不覺善惡。不計惡知識惡態。不思惟惡知識惡行。是名為近惡知識。
何等為入里不時者。名為冥行。亦里有譊譊諍時行。亦遇縣官長吏出追捕不避不可避行者。入里妄入他家舍中。妄見不可見。妄聽不可聽。妄犯不可犯。妄說不可說。妄憂不可憂。妄索不可索。是名為入里不時不如法行。
何等為可避不避者。名為當避弊象弊馬牛犇車馳馬蛇虺坑井水火拔刀醉人惡人。亦餘若干。是名為可避不避。
比丘。如是為因緣九人輩命未盡當坐是盡。黠人當識是當避是因緣。以避乃得兩福。一者得長壽。二者以長壽乃得聞道好語善言亦能為道。
佛說如是。皆歡喜受。
(三二)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比丘。二人世間難得。何等二人。
一者前施人者。二者有返復不忘恩。佛說如是。
(三三)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比丘。二人世間難得。何等二人。
一者所不可為行恩。二者受恩復報恩。佛說如是。
(三四)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比丘。二人世聞難得。何等二人。一者得得聚。二者得得不駐遣。佛說如是。
(三五)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比丘。二人世間易厭。何等二人。
一者得得聚守。二者得得遣去。佛說如是。
(三六)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比丘。二人世間難得。何等二人。
一者人飽。二者能飽。佛說如是。
(三七)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比丘。二人世間難得。何等二人。
一者布施意無有悔。二者比丘從正得無為。佛說如是。
(三八)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比丘。二人世間難得。何等二人。
一者離垢慳意家中行牧手手易與。常樂成布施等分布施。二者比丘從正得無為。佛說如是。
(三九)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比丘。二人世間難斷難勝。何等二人。
一者家中居施衣飯食牀應病瘦藥所用當與。二者若比丘信不用家舍行一切身舍斷愛却受向無為不離無為。佛說如是。
(四○)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比丘。二清白法能得觀世間。何等二。
一者媿。二者慚。設是世間無有是二法。為不得分別若父若母若兄若弟若男女若從學若師若君若大人。設有是世間不正。譬如牛馬象雞豬狗亦畜生。但觀是清白二法故。媿亦慚故。為得分明為父為母為兄為弟為男女為從學為師為君為大人。設有是世間不正。譬如牛馬象雞豬狗亦畜生。但觀是法清白故。為得分別。佛說如是。
(四一)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佛便告比丘。舍身惡行。何以故。能得舍故。若不能得舍身惡行。佛亦不能說舍身惡行。可得舍身惡行。是故我為說舍身惡行者。不舍身惡行。便絕無有財產。亦不行布施是墮兩侵。眼在但無所見。從是墮地獄。無有眼到彼間處不自守者。名為一眼。
盜弊態兩舌妄語。但有財產但世間自樂。致法非法諛諂。致大多財。亦不自樂亦不布施。已墮地獄一眼處。兩眼者最第一法。致治生自所有自食亦布施。從是行福自在。如不黠自食亦施得時上天常不離法。無有眼亦一眼但當遠莫近。黠人但當校計兩眼兩眼第一今世後世。佛說如是。
(四二)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時賢者阿難行至佛已到禮佛。便白問佛。世間世何等為世。說是何等為世。是世阿難為三。
一為欲世。二為色世。三為不色世。
亦若人所致罪令復得。是名為世。若阿難。欲致罪無有。欲世亦無有。
阿難報佛。不離是。
佛便告阿難。是阿難。罪為地。識為種。欲為愛。癡為冥。已癡人無有眼便惡行已惡。便識在惡墮欲世。若阿難。色行人不致色世亦無有。
佛復重告阿難。不致是有不。
阿難便白佛。不離是。
佛復告阿難。是行地識為種欲為愛癡為冥。癡冥為中。行識便在中止。是為色世有。
阿難。不色行福故有不色世。若無有不色行。亦無有不色。
阿難白佛。不離是從是行。阿難。便為福地識種欲愛癡冥已。人有癡便無有眼。已不大了眼故為無有色。上識便名為無有色世。佛說如是。
(四三)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比丘。
比丘。應唯然。
佛便說。信者有三行。令從行信淨可。何等三。
一者欲見明者。二者欲聞經。三者離垢慳意。家中居牧費直手分布與成布施等意。從後說絕。
欲見明者 當樂聞經 亦除垢慳 是名為信 佛說如是
(四四)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比丘。
比丘。應唯然。
佛便說。有三安善樂。若慧者欲求是當為護戒。
一者欲名聞。法俱相隨護戒。
二者欲財樂。俱可意惠欲得者當護戒。
三者念是身受。更身欲度世上天。
慧欲得者當護戒。從後說絕慧者當護戒。欲得三願名聞亦利後世。欲樂天上是說處。若慧能習是事如上說。是世間得樂淨。佛說如是。
(四五)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佛便告比丘。世間有三大病。人身中各自有。何等為三。一為風。二為熱。三為寒。是三大病。
比丘有三大藥。風者。比丘大病麻油大藥亦麻油輩。
熱大病者。酪酥大藥亦如酪酥輩。
寒大病者。蜜大藥亦如蜜輩。
是比丘三大病是三大藥如是。人亦有三病共生共居道德法見說。何等為三。
一者欲。二者恚。三者癡。
是比丘三大病有三大藥。欲比丘大病者。惡露觀思惟大藥。恚大病等慈行大藥。癡大病從本因緣生觀大藥。是比丘三大病者三藥。佛說如是。
(四六)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佛便告比丘。有三惡本。貪為一惡本。恚為二惡本。癡為三惡本。
以貪為惡本。慳亦貪本。以慳不得離慳。便身行惡。口行惡。意行惡。是名亦惡。以慳便身不諦受。是心不諦受。是亦惡本。以慳著慳便自壞身亦壞身奇。亦兩壞是亦惡。以慳便不知。自身亦不知。奇亦不知。兩是亦惡。以慳著慳奇欲施。若殺若係若縛若滅亡若論議是亦惡。以慳著慳奇欲施苦。以施若殺若係若縛若滅亡若論議。受心喜心得如願是亦惡。如是人。比丘。名為不時說。亦名不如非法說。亦名不止惡說。何以故。
比丘。是人不時說。亦名不止惡說。但比丘。自身亦奇為欺。自癡復增癡。若人說至誠知不欲受至誠。若人說不至誠不可意說病是不是如是我無有。是故如是人名為惡說不至誠。不致好非法說不止惡說。
如是人比丘。慳從慳因緣多非一。麤惡法從是致。恚癡從是致亦如是。如是人從後若干非一。貪恚癡麤惡非法布覆開滿拘。今見如是法說止苦。更并憂惱畏壞身望墮惡。譬喻比丘如樹前芽栽秝拮布覆閉滿封。如是非一。若干貪恚癡不好能法。亦為己布覆閉滿封。如是為見在苦。止苦憂惱自燒己身墮惡。
有三福好本。一為不貪好本。二為不恚好本。三為不惑好本。
若不貪是亦好。若不慳。身行好行。口行好行。心行好行。是亦好。身諦受。口諦受。心諦受是亦好。若不念自身侵。若不念奇身侵。若不念兩侵是亦好。
若不慳亦不連慳。若自身知。若奇身知。若兩知是亦好。
若不慳若連若不奇人為有苦有憂。不若令有若殺若斫若捶若讒若亡若論議是亦好。
若不慳若不著慳若不令奇人。若憂不令有。若殺若斫若捶若讒若亡若論議心不受心喜令奇人如願是亦好。如是人名為時說。如說。福說。法說。止惡說。是亦好。何以故。比丘。如是人名為時說。如說。法說。止惡說。為自知態亦知餘態。不匿不覆。若自知愚癡憍慢亦餘態。若覺發人說不匿。受言不言我不知。或人不至誠作論議。即時自曉意報是事。我無有不至誠。無有是我亦無有是為。是故人時說如說福說法說止惡說。不慳慳因緣亦如是非一。若干好法從是致死無有恚。亦如是無有癡亦好從是致。
如是比丘人非一。若干貪恚癡弊惡法已舍已更不復生。為見法安行。無有苦無有惱無有憂無有熱。已壞身便望好處。
譬喻比丘如樹前芽栽。秝拮便布覆閉滿封。若有人來不可秝拮。不欲令有不駐。不欲令隱不欲令通。便秝拮掘根便斷本。已斷本便斷枝。已斷枝便破碎。已破碎便劈。已劈便風暴燥。風暴燥已便火燒。已火燒便作灰。已作灰便大風颺。亦投彼河中。為是秝拮。從是本因緣已。已斷本上下不復見。後不復生。
如是不比丘自如是譬。上人行者亦如是非一。若貪恚癡弊惡法已舍已便不復生。為見法安行。無有苦無有惱無有憂無有熱。已壞身便望好處。佛說如是。
(四七)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佛便告比丘。四行為黠所有。為賢者所知。非愚者所知。慧者可意。何等為四。
布施比丘。黠人知。賢者知。慧者可可者不欺。比丘。一切天下所黠知如上說。孝事父母。比丘所黠知如上說。作沙門比丘所黠知如上說。法行道比丘所黠知。亦賢者知愚人所不知黠者可。從後說絕。自知有布施不欺制意自守。亦孝父母有守行。是事一切為黠者行。如是可見成就。便世間得淨願。佛說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