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九眾生居處。是眾生所居之處。云何為九。
或有眾生。若干種身。若干種想。所謂天及人也。
或有眾生。若干種身一想。所謂梵迦夷天。最初出現也。
或有眾生。一身若干想。所謂光音天也。
或有眾生。一身一想。所謂遍淨天也。
或有眾生無量空。所謂空處天也。
或有眾生無量識。識處天也。
或有眾生不用處。所謂不用處天也。
或有眾生有想無想。有想無想處天也。諸所生之處名為九也。
是謂比丘。九眾生居處群萌之類。曾居.已居.當居。是故比丘。當求方便離此九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說嚫願有九種之德。汝等善思念之。吾今當敷演其義。
是時諸比丘受佛教誡。
佛告比丘。彼云何名為嚫願九種之德。比丘當知。檀越施主成就三法。所施之物亦成就三法。受物之人亦成就三法。
彼檀越施主云何成就三法。
於是檀越施主信成就.誓願成就。亦不殺生。是謂檀越施主成就此三法。
所施之物云何成就此三法。於是施物色成就.香成就.味成就。是謂施物三事成就。
云何受物之人成就三事。
於是受物之人戒成就.智慧成就.三昧成就。是謂受施之人成就三法。如是達嚫成就此九法獲大果報。至甘露滅盡之處。夫為施主欲求其福者當求方便。成就此九法。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為成就九法云何為九。強顏.耐辱.貪心.慳著.心念不捨離.健忘.少睡.隱匿婬泆.亦無返復為九。是謂比丘。為成就此九法。
惡比丘亦復成就九法。云何為九。於是惡比丘強顏.耐辱.貪心.慳著.健忘.少睡.婬泆靜匿.亦無返復.念不捨離為九。
云何惡比丘強顏。
於是惡比丘不應求者而求之。違沙門之行。如是比丘名為強顏。
云何惡比丘耐辱。
於是惡比丘在諸賢善比丘所。自稱歎說毀呰他人。如是比丘名為耐辱。
云何比丘生貪心。
於是比丘見他財物皆生貪心。此名為貪也。
云何比丘慳著。
於是比丘所得衣鉢不與人共。恒自藏舉。如是名為慳著。
云何比丘健忘。
於是惡比丘恒多漏失妙善之言。亦不思惟方便。論說國事兵戰之法。如是惡比丘成就此健忘。
云何惡比丘少於睡眠。
於是惡比丘所應思惟法而不思惟。如是惡比丘少於睡眠。
云何惡比丘匿處淫泆。
於是惡比丘所為隱匿不向人說。我今行婬勿令人知。如是比丘所隱匿淫泆。
云何惡比丘無返復。
於是惡比丘無恭敬之心。不奉事師長.尊貴重之人。如是惡比丘無有返復。若惡比丘成就此九法。念不捨離者終不成道果。是故比丘。諸惡之法念當捨之。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孔雀鳥成就九法。云何為九。於是孔雀鳥顏貌端政音響清徹。行步庠序知時而行。飲食知節常念知足。念不分散少於睡眠。亦復少欲知於返復。是謂比丘。孔雀之鳥成就此九法。
賢哲比丘亦復成就九法。云何為九。於是賢善比丘顏貌端政。音響清徹行步庠序。知時而行飲食知節。常念知足念不分散。少於睡眠亦復少欲知於返復。
云何賢善比丘顏貌端政。
所謂彼比丘出入行來進止之宜終不失敘。如是賢善比丘顏貌端政。
云何比丘音響清徹。
於是比丘善別義理終不錯亂。如是比丘音響清徹。
云何比丘行步庠序。
於是比丘知時而行。不失次敘。又知可誦知誦。可習知習。可默知默。可起知起。如是比丘知於時節。
云何比丘知時而行。
於是比丘應往即往。應住即住。隨節聽法。如是比丘知時而行。
云何比丘飲食知節。
於是比丘所得遺餘。與人共分不惜所有。如是比丘飲食知節。
云何比丘少睡眠。
於是比丘初夜時習於警寤。習三十七品無有漏脫。恒以經行.臥覺而淨其意。復於中夜思惟深奧。至後夜時右脅著地。腳腳相累思惟計明之想。復起經行而淨其意。如是比丘少於睡眠。
云何比丘少欲知於返復。
於是比丘承事三尊。奉敬師長。如是比丘少欲知於返復。如是賢善比丘成就九法。今此九法當念奉行。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女人成就九法繫縛男子。云何為九所謂。歌.舞.伎.樂.笑.啼.常求方宜.自以幻術顏色形體。計爾許事中唯有更樂縛人最急。百倍.千倍終不相比。如我今日觀察諸義。更樂縛人最急無出是者。隨彼男子繫之牢固也。是故諸比丘。當念捨此九法。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聞如是。一時佛在優迦羅竹園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與汝當說妙法。初善.中善.竟善。義理深邃清淨修行梵行。此經名曰。一切諸法之本。汝等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是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佛告之曰。彼云何名為一切諸法之本。
於是比丘。凡夫之人不覩賢聖之教。亦不掌護如來言教。不親近善知識。不受善知識言教。彼觀此地如實知之。此是地如審是地。如實是地。亦復是水。亦復是火。亦復是風。四事合以為人。愚者之所娛樂。天自知為天。樂於天中天。梵天自知為梵天。大梵自知為大梵無能出者。光音天還自相知由光音天來。遍淨天自知為遍淨天。果實天自知為果實天而不錯亂。阿毘耶陀天自知為阿毘耶陀天。空處天自知為空處天。識處天自知為識處天。不用處天自知為不用處天。有想無想處天自知為有想無想處天。見者自知為見。聞者自知為聞。欲者自知為欲。智者自知為智。一類自知為一類。若干類自知為若干類。悉具足自知為悉具足。涅槃自知為涅槃。於中而自娛樂。所以然者。非智者之所說也。若聖弟子往覲聖人承受其法。與善知識從事。恒親近善知識。觀此地種皆悉分明。知所來處亦不著於地。無有污染之心。水.火.風亦復如是。人.天.梵王.光音.遍淨.果實.阿毘耶陀天.空處.識處.不用處.有想無想處。見.聞.念.知。一種.若干種乃至於涅槃。亦不著於涅槃。不起涅槃之想。所以然者。皆由善分別.善觀察。若彼比丘漏盡阿羅漢。所作已辦捨於重擔。盡生死原本平等解脫。彼能分別地種。都不起想著。地種.人.天.梵王乃至有想無想處亦復如是。至於涅槃不著涅槃。不起涅槃之想。所以然者。皆由壞婬.怒.癡之所致也。
比丘當知。如來.至真.等正覺善能分別於地。亦不著於地種。不起地種之想。所以然者。皆由破愛網之所致。因有有生。因生有老死皆悉除盡。是故如來成最正覺。
佛說此語時。是時諸比丘不受其教。所以然者。由魔波旬閉塞心意故。此經名曰。一切諸法之本。我今具足說之。諸佛世尊所應修行。我今已具足施行。汝等當念閑居樹下。端意坐禪思惟妙義。今不為者後悔無益。此是我之教誡也。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爾時羅閱城中有一比丘。身遇疾病至為困悴。臥大小便不能自起止。亦無比丘往瞻視者。晝夜稱佛名號。云何世尊獨不見愍。
是時如來以天耳聞彼比丘稱怨。喚呼投歸如來。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吾與汝等悉案行諸房觀諸住處。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是時世尊與比丘僧前後圍繞。諸房間案行。爾時病比丘遙見世尊來。即欲從座起而不能自轉搖。是時如來到彼比丘所而告之曰。止。止比丘。勿自動轉。吾自有坐具足得坐耳。
是時毘沙門天王知如來所念。從野馬世界沒來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是時釋提桓因知如來心中所念。即來至佛所。梵天王亦復知如來心中所念。從梵天沒來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時四天王知如來心中所念。來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是時佛告病比丘曰。汝今患苦有損不至增乎。
比丘對曰。弟子患苦遂增不損極為少賴。
佛告比丘。瞻病人今為所在。何人來相瞻視。
比丘白佛言。今遇此病無人相瞻視也。
佛告比丘。汝昔日未病之時。頗往問訊病人乎。
比丘白佛言。不往問訊諸病人。
佛告比丘。汝今無有善利於正法中。所以然者。皆由不往瞻視病故也。汝今比丘。勿懷恐懼當躬供養令不有乏。如我今日天上.人中獨步無侶。亦能瞻視一切病人。無救護者與作救護。盲者與作眼目救諸疾人。
是時世尊自除不淨。更與敷坐具。是時毘沙門天王及釋提桓因白佛言。我等自當瞻此病比丘。如來勿復執勞。
佛告諸天曰。汝等且止。如來自當知時。如我自憶昔日未成佛道修菩薩行。由一鴿故自投命根。何況今日以成佛道。當捨此比丘乎終無此處。
又釋提桓因先不瞻此病比丘。毘沙門天王護世之主亦不相瞻視。是時釋提桓因及毘沙門天王皆默然不對。
爾時如來手執掃篲除去污泥。更施設坐具復與浣衣裳三法視之。扶病比丘令坐淨水沐浴。有諸天在上以香水灌之。是時世尊以沐浴比丘已。還坐牀上手自授食。爾時世尊見比丘食訖。除去鉢器告彼比丘曰。汝今當捨三世之病。所以然者。比丘當知。生有處胎之厄。因生有老。夫為老者形羸氣竭。因老有病。夫為病者坐臥呻吟。四百四病一時俱臻。因病有死。夫為死者形神分離往趣善惡。設罪多者當入地獄。刀山.劍樹。火車.爐炭.吞飲融銅。或為畜生為人所使。食以芻草受苦無量。復於不可稱計無數劫中作餓鬼形。身長數十由旬。咽細如針。復以融銅而灌其口。經歷無數劫中得作人身。榜笞拷掠不可稱計。復於無數劫中得生天上。亦經恩愛合會。又遇恩愛別離欲無厭足。得賢聖道爾乃離苦。今有九種之人離於苦患。云何為九所謂。
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須陀洹.得須陀洹.種性人為九。是謂比丘。如來出現世間甚為難值。人身難得。生正國中亦復難遭。與善知識相遇亦復如是。聞說法言亦不可遇。法法相生時時乃有。比丘當知。如來今日現在世間。得聞正法諸根不缺。堪任聞其正法。今不慇勤後悔無及。此是我之教誡。
爾時彼比丘聞如來教已。熟視尊顏即於座上得三明。漏盡意解。
佛告比丘。汝以解病之原本乎。
比丘白佛。我以解病之原本。去離此生.老.病.死。皆是如來神力所加。以四等之心覆護一切。無量無限不可稱計身.口.意淨。
是時世尊具足說法已。即從座起而去。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汝今速打揵椎。諸有比丘在羅閱城者。盡集普會講堂。
是時阿難從佛受教。即集諸比丘在普會講堂。前白佛言。比丘已集。唯願世尊宜知是時。
爾時世尊往至講堂所就座而坐。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學道為畏國王.盜賊而出家乎。比丘。信堅固修無上梵行。欲得捨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亦欲離十二牽連。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佛告諸比丘。汝等所以出家者。共一師.同一水乳。然各不相瞻視。自今已往當展轉相瞻視。設病比丘無弟子者。當於眾中差次使看病人。所以然者。離此已更不見所為之處。福勝視病之人者。其瞻病者瞻我無異。
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設有供養我 及過去諸佛 施我之福德 瞻病而無異
爾時世尊說此教已告阿難曰。自今已後諸比丘各各相瞻視。若復比丘知而不為者當案法律。此是我之教誡。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九種之人可敬可貴供之得福。云何為九所謂。
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種性人為九。是謂比丘。九種之人供之得福終無耗減。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是時滿呼王子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滿呼王子白世尊言。我曾聞朱利槃特比丘與盧迦延梵志共論。然此比丘不能答對。我又曾聞。如來弟子眾中。諸根闇鈍無有慧明。無出此比丘上者。如來優婆塞中在居家者。迦毘羅衛城中瞿曇釋種。諸根闇鈍情意閉塞。
佛告王子曰。朱利槃特比丘有神足之力。得上人之法。不習世間談論之宜。又王子當知。此比丘者極有妙義。
是時滿呼王子白世尊言。佛所說雖爾。然我意中猶生此念。云何有大神力。而不能與彼外道異學而共論議。我今請佛及比丘僧。唯除朱利槃特一人。
是時世尊默然受請。是時王子已見世尊受請已。即從座起頭面禮世尊足。右遶三匝便退而去。即其夜辦種種甘饌.飲食敷好坐具而白。時到。今正是時。
爾時世尊以鉢使朱利槃特比丘捉在後住。將諸比丘眾前後圍遶入羅閱城。至彼王子所各次第坐。爾時王子白世尊言。唯願如來手授我鉢。我今躬欲自飯如來。
佛告王子曰。今鉢在朱利槃特比丘所竟不持來。
王子白佛言。願世尊遣一比丘往取鉢來。
佛告王子。汝今自往取如來鉢來。
爾時朱利槃特比丘化作五百華樹。其樹下皆有朱利槃特比丘坐。爾時王子聞佛教已往取鉢。遙見五百樹下皆有朱利槃特比丘於樹下坐禪。繫念在前無有分散。見已便作是念。何者是朱利槃特比丘。
是滿呼王子即還來世尊所而白佛言。往彼園中均是朱利槃特比丘。不知何者是朱利槃特比丘。
佛告王子曰。還至園中最在中央。住而彈指作是說。其實是朱利槃特比丘者。唯願從座起。
是時滿呼王子受教已。復至園中在中央立而作是說。其實是朱利槃特比丘者。便從座起。
王子作是語已。其餘五百化比丘自然消滅。唯有一朱利槃特比丘在。是時滿呼王子共朱利槃特比丘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滿呼王子白佛言。唯願世尊今自悔責。不信如來言教。此比丘有神足大威力。
佛告王子曰。聽汝懺悔。如來所說終無有二。又此世間有九種人周旋往來。云何為九。
一者豫知人情。二者聞已便知。三者觀相然後乃知。四者觀察義理然後乃知。五者知味然後乃知。六者知義.知味然後乃知。七者不知義.不知味。八者學於思惟神足之力。九者所受義尟。是謂王子。九種之人出現世間。
如是王子。彼觀相之人於八人中最為第一無過是者。今此朱利槃特比丘習於神足不學餘法。此比丘恒以神足與人說法。我今阿難比丘觀相便知豫知人情。知如來須是。不用是。亦知如來應當說是。離是。皆令分明。如今無有出阿難比丘上者。博覽諸經義靡不周遍。
又此朱利槃特比丘能化一形作若干形。復還合為一。此比丘後日當於虛空中取滅度。吾更不見餘人取滅度。如阿難比丘.朱利槃特比丘之比也。
是時佛復告諸比丘曰。我聲聞中第一比丘。變化身形能大能小。無有如朱利槃特比丘之比。
是時滿呼王子手自斟酌。供養眾僧除去鉢器。更取小座在如來前。叉手白世尊言。唯願世尊聽朱利槃特比丘恒至我家。隨其所須衣被.雜物.沙門之法。盡在我家取之。當盡形壽供給所須。
佛告王子。汝今王子。還向朱利槃特比丘懺悔。躬自請之。所以然者。非智之人欲別智者此事難遇。欲言智者能別有智之人可有此理耳。
是時滿呼王子即時向朱利槃特比丘禮。自稱姓名求其懺悔。大神足比丘。生意輕慢。自今之後更不敢犯。唯願受懺悔。更不敢犯。
朱利槃特比丘報曰。聽汝悔過後莫復犯。亦莫復誹謗賢聖。王子當知。其有眾生誹謗聖人者。必當墮三惡趣生地獄中。如是王子當作是學。
爾時佛與滿呼王子。說極妙之法勸發令喜。即於座上得演此呪願。
祠祀火為上 經書頌為最 人中王為尊 眾流海為首
星中月為先 光明日第一 上下及四方 諸所有形物
天及世間人 佛者最為尊 欲求其福者 供養三佛業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即從座起。是時滿呼王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阿難白世尊言。所謂善知識者。即是半梵行之人也。將引善道以至無為。
佛告阿難。勿作是言。言善知識者。即是半梵行之人。所以然者。夫善知識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與共從事將視好道。我亦由善知識成無上正真.等正覺。以成道果。度脫眾生不可稱計。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識之人。全梵行之人也。
復次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與善知識共從事者信根增益。聞.施.慧德皆悉備具。猶如月欲盛滿。光明漸增倍於常時。此亦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親近善知識。信.聞.念.施.慧皆悉增益。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識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若我昔日不與善知識從事。終不為燈光佛所見授決也。以與善知識從事故。得為與提和竭羅佛所見授決。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識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若當阿難。世間無善知識者則無有尊卑之敘。父母.師長.兄弟.宗親。則與彼豬犬之屬與共一類。造諸惡緣種地獄罪緣。有善知識故便別有父母.師長.兄弟.宗親。是時世尊便說此偈。
善知識非惡 親法非為食 將導於善路 此親最尊說
是故阿難。勿復更說言。善知識者是半梵行之人也。
爾時阿難從佛受教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之眾五百人俱。是時釋提桓因從三十三天沒。來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白世尊言。天及人民有何想念。意何所求。
佛告之曰。世間流浪其性不同。所趣各異想念非一。天帝當知。昔我無數阿僧祇劫亦生此念。天及眾生之類意何所趣向。為求何願。從彼劫至今日不見一人心共同者。釋提桓因當知。世間眾生起顛倒之想。無常計常之想。無樂計樂之想。無我有我之想。不淨有淨之想。正路有邪路之想。惡有福想。福有惡想。以此方便知眾生之類。其根難量性行各異。若當眾生盡同一想。無若干想者。九眾生居處則不可知。亦難分別九眾生居。神識所止亦復難明。亦復不知有八大地獄。畜生所趣亦復難知。不別有地獄之苦。不知有四姓之豪貴。不知有阿須倫所趣之道。亦復不知三十三天。設當盡共同一心者當如光音天。以眾生若干種。想念亦若干種。是故知有九眾生居處.九神所止處。知有八大地獄.三惡道至三十三天亦復如是。以此方便知眾生類。其性不同所行各異。
是時釋提桓因白世尊言。如來所說甚為奇雅。眾生之性其行不同想念各異。以其眾生所行不同故。致有青.黃.白.黑.長.短不均。又且世尊。諸天事猥欲還天上。
佛告釋提桓因曰。宜知是時。是時釋提桓因即從座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釋提桓因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止嚫孔雀 繫縛法之本 病供養槃特 梵行若干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