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善聚汝等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為善聚。所謂五根是也。云何為五。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謂。比丘有此五根。
若有比丘修行五根者便成須陀洹。得不退轉法必成至道。轉進其行成斯陀含。而來此世盡其苦際。轉進其道成阿那含。不復來此世。即復取般涅槃。轉進其行有漏盡。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自身作證而自遊戲。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
言善聚者。即五根是也。所以然者。此最大聚眾聚中妙。若不行此法者。則不成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及如來.至真.等正覺也。若得此五根者便有四果.三乘之道。
言善聚者。此五根為上。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行此五根。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不善之聚。汝等當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為不善聚。所謂五蓋。云何為五。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調戲蓋.疑蓋。是謂名為五蓋。欲知不善聚者。此名為五蓋。所以然者。
比丘當知。若有此五蓋便有畜生.餓鬼.地獄之分。諸不善法皆由此起。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滅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調戲蓋.疑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承事禮佛有五事功德。云何為五。
一者端正。二者好聲。三者多財饒寶。四者生長者家。五者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所以然者。如來無與等也。如來有信.有戒.有聞.有慧.有善色成就。是故成就五功德。
復以何因緣禮佛而得端正。以見佛形像已發歡喜心。以此因緣而得端正。
復以何因緣得好音聲。以見如來形像已三自稱號。南無如來.至真.等正覺。以此因緣得好音聲。
復以何因緣多財饒寶。緣彼見如來而作大施。散華.然燈。及餘所施之物。以此因緣獲大財寶。
復以何因緣生長者家。若見如來形已心無染著。右膝著地長跪叉手。至心禮佛。以此因緣生長者家。
復以何因緣。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諸佛世尊常法。諸有眾生。以五事因緣禮如來者。便生善處天上。是謂比丘。有此五因緣禮佛功德。
是故諸比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禮佛者。當求方便成此五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屋舍有兩門相對有人在中住。復有人在上住。觀其下出入行來皆悉知見。
我亦如是以天眼觀眾生之類。生者.終者.善趣.惡趣.善色.惡色.若好.若醜。隨行所種皆悉知之。
若復有眾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不誹謗賢聖。行正見法與等見相應。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是謂名眾生行善。
若復有眾生行此善法不造惡行。身壞命終來生人中。
若復有眾生身.口.意行惡造不善行。命終之後生餓鬼中。
或復有眾生身.口.意行惡。誹謗賢聖與邪見相應。命終之後生畜生中。
或復有眾生身.口.意行惡造不善行。誹謗賢聖命終之後生地獄中。
是時獄卒將此罪人示閻羅王並作是說。大王當知。此人前世身意行惡。作諸惡行已生此地獄中。大王。當觀此人以何罪治。
是時閻羅王漸與彼人私問其罪。告彼人曰。云何男子。汝本前世為人身時。不見人有生者得作人身。處胎之時極為困厄痛實難處。及其長大將養乳哺沐浴身體耶。
是時罪人報曰。實見。大王。
閻羅王曰。云何男子。汝自不知生法之要行耶。身.口.意法修諸善趣。
罪人報曰。如是大王。如大王教。但為愚惑不別善行。
閻羅王曰。如卿所說其事不異。亦復知卿不作身.口.意行。但為今日當究汝放逸罪行非父母為。亦非國王.大臣之所為也。本自作罪今自受報。是時閻羅王先問其罪却敕治之。
次復第二天使問彼人曰。汝本為人時。不見老人形體極劣。行步苦竭衣裳垢坌。進止戰掉氣息呻吟。無復少壯之心。
是時罪人報曰。如是大王。我已見之。
閻羅王報曰。汝當自知。我今亦有此形老之法。為老所厭。當修其善行。
罪人報曰。如是大王。爾時實不信之。
閻羅王報曰。我實知之。汝不作身.口.意行。今當治汝罪使後不犯。汝所作惡非父母為。亦非國王.大臣.人民所造。汝今自造其罪當自受報。
是時閻羅王以此第二天使約敕已。復以第三天使告彼人曰。汝前身作人時。不見有病人乎。臥在屎尿之上不能自起居。
罪人報曰。如是大王。我實見之。
閻羅王曰。云何男子。汝不自知。我亦當有此病不免此患。
罪人報曰。實爾大王。我實不見之。
閻羅王曰。我亦知之愚惑不解。我今當處汝罪。使後不犯此之罪行。非父.非母為。亦非國王.大臣之所造作。是時閻羅王以此教敕已。
復以第四天使告彼人曰。云何男子。身如枯木。風去火歇而無情想。五親圍遶而號哭。
罪人報曰。如是大王。我已見之。
閻羅王曰。汝何故不作是念。我亦當不免此死。
罪人報曰。實爾大王。我實不覺。
閻羅王曰。我亦信汝不覺此法。今當治汝使後不犯。此不善之罪非父.非母為。亦非國王.大臣.人民所造。汝本自作今自受罪。
是時閻羅王復以第五天使告彼人曰。汝本為人時。不見有賊穿牆破舍取他財寶。或以火燒。或道路隱藏。設當為國王所擒得者。或截手足。或取殺之。或閉著牢獄。或反縛詣市。或使負沙石。或取倒懸。或攢箭射。或以融銅而灌其身。或以火炙。或剝其皮還使食之。或開其腹以草擆之。或以湯中煮之。或以刀斫輪轢其頭。或以象腳蹈殺。或著標頭乃至於死。
罪人報曰。我實見之。
閻羅王曰。汝何故私盜他物。情知有事何為犯之。
如是大王。我實愚惑。
閻羅王曰。我亦信汝所言。今當治汝罪使後不犯。此之罪者非父母為。亦非國王.大臣.人民所為。自作其罪還自受報。
是時閻羅王以問罪已。便敕獄卒速將此人往著獄中。是時獄卒受王教令。將此罪人往著獄中。地獄左側極為火然。鐵城.鐵廓地亦鐵作。有四城門極為臭處。如似屎尿所見染污。刀山.劍樹圍遶四面。復以鐵疏籠而覆其上。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四壁四城門 廣長實為牢 鐵籠之所覆 求出無有期
彼時鐵地上 火然極為熾 壁方百由旬 洞然一種色
中央有四柱 覩之實恐畏 及其劍樹上 鐵觜烏所止
臭處實難居 覩之衣毛豎 種種之畏器 隔子有十六
比丘當知。是時獄卒以若干苦痛技打此人。若彼罪人舉腳著獄中時。血肉斯盡唯有骨在。
是時獄卒將此罪人。復以利斧斫其形體。苦痛難計求死不得。要當罪滅之後爾乃得脫。彼於人間所作罪業。要使除盡後乃得出。
是時彼獄卒將此罪人。緣刀劍樹或上或下。是時罪人以在樹上。便為此鐵觜烏所食。或啄其頭取腦食之。或取手腳打骨取髓。然罪未畢。若罪畢者然後乃出。
是時獄卒取彼罪人使抱熱銅柱坐。前世時喜婬泆故故致此罪。為罪所追終不得脫。
是時獄卒從腳跟拔筋。乃至項中而前挽之。或使車載。或進.或退不得自在。其中受苦不可稱計。要當使罪滅然後乃出。
是時獄卒取彼罪人。著火山上驅使上下。是時極為爛盡然後乃出。是時罪人由此因緣求死不得。要當使罪除盡然後乃出。
是時獄卒復取罪人。拔其舌擲著背後。於中受苦不可稱計。求死不得。
是時獄卒復取罪人著刀山上。或斷其腳。或斷其頭。或斷其手。要當使罪滅然後乃出。
是時獄卒復以熱大鐵葉覆罪人身。如生時著衣。當時苦痛毒為難處。皆由貪欲之故。故致斯罪。
是時獄卒復使罪人。五種作役驅令偃臥。取其鐵釘釘其手足。復以一釘而釘其心。於中受斯苦痛。實不可言。要當使罪滅然後乃出。
是時獄卒復取罪人。顛倒其身舉著鑊中。時身至下皆悉爛盡。若還至上亦復爛盡。若至四邊亦復爛盡。酸楚毒痛不可稱計。現亦爛不現亦爛。猶如大釜而煮小豆。或上或下。今此罪人亦復如是。現亦爛。不現亦爛。於中受苦不可稱計。要當受罪畢然後乃出。
比丘當知。或復有時彼地獄中。經歷數年東門乃開。是時罪人復往趣門門自然閉。是時彼人皆悉倒地。於中受苦不可具稱。或時各各自稱怨債。我由汝等不得出門。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愚者常喜悅 亦如光音天 智者常懷憂 如似獄中囚
是時大地獄中經歷百千萬歲北門復開。是時罪人復向北門。門便復閉。要當使罪滅然後乃出。
是時彼罪人復經數百萬歲乃復得出。人中所作罪。要當使畢。是時獄卒復取罪人。以鐵斧斫罪人身。經爾許之罪使令更之。要當使罪苦畢盡然後乃出。
比丘當知。或復有時彼東門復更一開。是時彼眾生復詣東門。門復自閉而不得出。設復得出外復有大山而往趣之。彼入山中為兩山所壓猶如壓麻油。於中受苦不可稱計。要當苦盡然後乃出。
爾時彼罪人轉得前進。復值熱灰地獄。縱廣數千萬由旬。於中受苦不可稱計。要當畢其罪原然後乃出。
轉復前進。次有刀刺地獄。是時罪人復入此刀刺地獄中。便有大風起。壞此罪人身體筋骨。於中受苦不可稱計。要當罪滅然後乃出。
次復有大熱灰地獄。是時罪人復入此大熱灰地獄中。形體融爛受苦無量。要當使罪滅然後乃出。
是時罪人雖得出此熱灰地獄。復值刀劍地獄縱廣數千萬里。是時罪人入此刀劍地獄中。於中受苦不可稱計。要當使罪滅然後乃出。
次復有沸屎地獄。中有細虫入骨徹髓食此人。雖得出此地獄前值獄卒。是時獄卒問罪人曰。卿等欲何所至為從何來。
罪人報曰。我等不知所從來處。亦復不知當何所至。但我等今日極為飢困。意欲須食。
獄卒報曰。我等當相供給。是時獄卒取罪人仰臥。取大熱鐵丸使罪人吞之。然罪人受苦不可稱計。是時熱鐵丸從口下過。腸胃爛盡受苦難量。要當使罪滅然後乃出。然彼罪人不堪受此苦痛。還復入熱屎地獄.刀劍地獄.大熱灰地獄。還來經爾許地獄。
是時彼眾生不堪受苦。還迴頭至熱屎地獄中。是時獄卒語彼眾生曰。卿等欲何所至。為從何來。
罪人報曰。我等不能自知為從何所來。今復不知當何所至。
獄卒問曰。今須何物。
罪人報曰。我等極渴欲須水飲。
是時獄卒取罪人仰臥。融銅灌口使令下過。於中受罪不可具計。要當使罪滅然後乃出。是時彼人不堪受此苦。還入沸屎地獄.劍樹地獄.熱灰地獄。還入大地獄中。
比丘當知。爾時。罪人苦痛難可稱計。設彼罪人眼見色者心不愛樂。設復聞聲.嗅香.知味.身更細滑.意知法。皆起瞋恚。所以然者。由本不作善行之報。恒作惡業故致斯罪。是時閻羅王敕彼罪人曰。卿等不得善利。昔在人中受人中福。身.口.意行不與相應亦不惠施.仁愛.利人.等利。以是之故今受此苦。此之惡行非父母為。亦非國王.大臣之所為也。諸有眾生身.口.意清淨無有沾污如似光音天。諸有眾生作諸惡行如似地獄中。卿等身.口.意不淨故致斯罪。
比丘當知。閻羅王便作是說。我當何日脫此苦難。於人中生已得人身。便得出家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閻羅王尚作是念。何況汝等今得人身。得作沙門。
是故諸比丘。常當念行身.口.意行無令有缺。當滅五結修行五根。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東苑鹿母園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是時世尊七月十五日於露野地敷座。比丘僧前後圍遶。
佛告阿難曰。汝今於露地速擊揵椎。所以然者。今七月十五日是受歲之日。
是時尊者阿難右膝著地。長跪叉手便說此偈。
淨眼無與等 無事而不練 智慧無染著 何等名受歲
爾時世尊復以偈報阿難曰。
受歲三業淨 身口意所作
還自稱名字 今日眾受歲 我亦淨意受 唯願原其過
爾時阿難復以偈問其義曰。
過去恒沙佛 辟支及聲聞 盡是諸佛法 獨是釋迦文
爾時佛復以偈報阿難曰。
恒沙過去佛 弟子清淨心 皆是諸佛法 非今釋迦文
辟支無此法 無歲無弟子 獨逝無伴侶 不與他說法
當來佛世尊 恒沙不可計 彼亦受此歲 如今瞿曇法
是時尊者阿難聞此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昇講堂手執揵椎並作是說。我今擊此如來信鼓。諸有如來弟子眾者盡當普集。
爾時復說此偈
降伏魔力怨 除結無有餘 露地擊揵椎 比丘聞當集
諸欲聞法人 度流生死海 聞此妙響音 盡當運集此
爾時尊者阿難已擊揵椎。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白世尊言。今正是時。唯願世尊何所敕使。
是時世尊告阿難曰。汝隨次坐。如來自當知時。
是時世尊坐于草座告諸比丘。汝等盡當坐于草座。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時諸比丘各坐草座。是時世尊默然觀諸比丘已。便敕諸比丘。我今欲受歲。我無過咎於眾人乎。又不犯身.口.意。
如來說此語已。諸比丘默然不對。是時復再三告諸比丘。我今欲受歲。然我無過於眾人乎。
是時尊者舍利弗即從坐起。長跪叉手白世尊言。諸比丘眾觀察如來。無身.口.意過。所以然者。世尊今日不度者度。不脫者脫。不般涅槃者令般涅槃。無救者為作救護。盲者作眼目。為病者作大醫王。三界獨尊無能及者。最尊.最上。未起道意者使發道意。眾人未寤尊令寤之。未聞法者使令聞之。為迷者作徑路恒以正法。以此事緣如來無咎於眾人。亦無身.口.意過。
是時舍利弗白世尊言。我今向如來自陳。然無咎於如來及比丘僧乎。
世尊告曰。汝今舍利弗。都無身.口.意所作非行。所以然者。汝今智慧無能及者。種種智慧.無量智慧.無邊之智.無與等智.疾智.捷智.甚深之智.平等之智。少欲知足樂靜之處。多諸方便念不錯亂。總持三昧根原具足。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勇悍能忍所說無惡。不為非法。心性庠序不行卒暴。猶如轉輪聖王最大太子。當紹王位轉於法輪。舍利弗亦如是。轉於無上法輪。諸天.世人及龍.鬼.魔.若魔天本所不轉。汝今所說。常如法義未曾違理。
是時舍利弗白佛言。此五百比丘盡當受歲。此五百人盡無咎於如來乎。
世尊告曰。亦不責此五百比丘身.口.意行。所以然者。此舍利弗大眾之中極為清淨無有瑕穢。今此眾中最小下坐得須陀洹道。必當上及不退轉法。以是之故我不怨責此眾。
爾時多耆奢在此眾中即從坐起。前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世尊言。我今堪任欲有所論。
世尊告曰。欲有所說今正是時。
多耆奢即於佛前歎佛及比丘僧而說此偈。
十五清淨日 五百比丘集 諸結縛悉解 無愛更不生
轉輪大聖王 群臣所圍遶 普遍諸世界 天上及世間
大將人中尊 為人作導師 弟子樂徒從 三達六通徹
皆是真佛子 無有塵垢者 能斷欲愛刺 今日自歸命
爾時世尊可多耆奢所說。是時多耆奢作是念。如來今日可我所說。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從坐起禮佛却退還就本位。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造偈弟子。所謂多耆奢比丘是。所說無疑難。亦是多耆奢比丘是也。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爾時三十三天有一天子。身形有五死瑞應。云何為五。
一者華冠自萎。二者衣裳垢坋。三者腋下流汗。四者不樂本位。五者玉女違叛。
爾時彼天子愁憂苦惱搥胸歎息。時釋提桓因聞此天子愁憂苦惱搥胸歎息。便敕一天子。此何等音聲乃徹此間。
彼天子報言。天子當知。今有一天子命將欲終。有五死瑞應。一者華冠自萎。二者衣裳垢坋。三者腋下流汗。四者不樂本位。五者玉女違叛。
爾時釋提桓因往至彼欲終天子所語彼天子言。汝今何故愁憂苦惱乃至於斯。
天子報言。尊者因提。那得不愁憂苦惱。命將欲終有五死怪。華萎。衣裳垢膩。腋下流汗。不樂本處。玉女違叛。今此七寶宮殿悉當忘失。及五百玉女亦當星散。我所食甘露者今無氣味。是時釋提桓因語彼天子言。汝豈不聞如來說偈乎。
一切行無常 生者必有死 不生則不死 此滅為最樂
汝今何故愁憂乃至於斯。一切行無常之物。欲使有常者此事不然。
天子報言。云何天帝。我那得不愁憂。我今天身清淨無瑕穢。光喻日月靡所不照。捨此身已當生羅閱城中豬腹中生。生恒食屎死時為刀所割。
是時釋提桓因語彼天子言。汝今可自歸佛.法.眾。若當爾時便不墮三惡趣。
是時天子報言。豈當以歸三尊。不墮三惡趣乎。
釋提桓因曰。如是天子。其有自歸三尊者。終不墮三惡趣也。如來亦說此偈。
諸有自歸佛 不墮三惡趣 盡漏處天人 便當至涅槃
爾時彼天問釋提桓因。今如來竟為所在。
釋提桓因曰。今如來在摩竭國羅閱城中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天子報言。我今無有此力。可得至彼覲省如來。
釋提桓因報言。天子當知。右膝著地長跪叉手。向下方界而作是說。唯願世尊善觀察之。今在垂窮之地願矜愍之。今自歸三尊。如來無所著。
是時彼天子隨釋提桓因言。即便長跪向下方。自稱姓名自歸佛.法.眾。盡其形壽為真佛子非用天子。如是至三說此語已。不復處豬胎乃當更生長者家。是時彼天見此緣已。即向釋提桓因而說此偈。
善緣非惡緣 為法非為財 導引以正道 此者尊所歎
蒙尊不墮惡 豬胎甚難因 自察生長者 因彼當見佛
是時天子隨時壽長短。生羅閱城中大長者家。
是時長者婦自知有娠。十月欲滿生一男兒。端正無雙世之希有。是時釋提桓因以知此兒向十歲。數數往告。汝可憶本所作緣本。自言。我當因彼見佛。今正是時可見世尊。若不往者後必有悔。
是時尊者舍利弗到時。著衣持鉢入羅閱城乞食。漸漸往至彼長者家。在門外靜然而住。爾時長者子見舍利弗著衣持鉢容貌殊特。見已便往至舍利弗前而作是說。汝今是誰。為誰弟子。為行何法。
舍利弗言。我師出釋種。於中出家學道。師名如來.至真.等正覺。恒從彼受法。
是時小兒即向舍利弗而說此偈。
尊今靜然立 持鉢容貌整 今欲求何等 與誰在此住
是時舍利弗復以偈報曰。
我今不求財 非食非服飾 故來為汝故 善察聽我語
憶汝本所說 天上言誓時 人中當見佛 故來相告耳
諸佛出興難 說法亦復然 人身不可獲 亦如優曇花
汝今隨我來 俱覲如來容 必當為汝說 至要之善趣
是時長者子聞舍利弗語已。即往至父母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是時長者子白父母言。唯願聽許至世尊所。承事禮敬問訊康強。
父母報曰。今正是時。
長者子即集香花及好白氎共尊者舍利弗相隨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爾時舍利弗白世尊言。此長者子居此羅閱城中不識三尊。唯願世尊善與說法令得度脫。
是時長者子遙見世尊威容端正諸根寂靜。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亦如須彌山王。面如日月視之無厭。前進禮足在一面住。爾時長者子即以香華散如來上。復以新白氎奉上如來。頭面禮足在一面住。
是時世尊漸與說法。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漏為是大患出家為要。是時世尊以知小兒心開意解。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習.盡.道。是時世尊盡與彼長者子說。
是時長者子即於坐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無復瑕穢。是時長者子即從坐起。頭面禮足白世尊言。唯願世尊聽使出家得作沙門。
世尊告曰。夫為道者不辭父母。不得作沙門。
是時長者子白世尊言。要當使父母聽許。
世尊告曰。今正是時。
爾時長者子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還至所在白父母言。唯願聽許得作沙門。
父母報言。我等今日唯有一子。然家中生業饒財多寶。行沙門法甚為不易。
長者子報言。如來出世億劫乃有。甚不可遇時時乃出耳。亦如優曇鉢華時時乃有耳。如來亦復如是。億劫乃出耳。
是時長者子父母各共嘆息而作是言。今正是時隨汝所宜。
是時長者子頭面禮足便辭而去。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彼長者子白世尊言。父母見聽。唯願世尊聽使作道。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今度此長者子使作沙門。
舍利弗對曰。如是世尊。
爾時舍利弗從佛受教。度作沙彌日日教誨。是時彼沙彌在閑靜處而自剋修。所以族姓子出家學道。剃除鬚髮修無上梵行者欲得離苦。是時沙彌即成阿羅漢。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世尊言。我今已見佛聞法都無有疑。
世尊告曰。汝今云何見佛聞法而無狐疑。
沙彌白佛言。色者無常。無常者即是苦。苦者是無我。無我者即是空。空者非有.非不有。亦復無我。如是智者所覺知。痛.想.行.識無常。無常者是苦。苦者無我。無我者是空。空者非有.非不有。此智者所覺知。此盛陰無常.苦.空.無我.非有多諸苦惱不可療治。恒臭處不可久保。悉觀無有我。今日觀察此法。便為見如來已。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沙彌。即聽汝為大沙門。
爾時彼沙彌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聞如是。一時尊者那羅陀在波羅梨國長者竹林中。爾時文茶王第一夫人而取命終。王甚愛敬念未曾去懷。是時有一人至王所而白王言。大王當知。第一夫人今已命終。
是時王聞夫人無常。即懷愁憂告來人曰。汝速輿夫人死屍著麻油中。使我見之。是時彼人受王教命。即往持夫人身著麻油中。爾時王聞夫人逝喪極懷愁惱。不食不飲復不持法。不理王事。是時左右有一人名曰。善念。恒與大王執劍。白大王曰。大王當知。此國界中有沙門名。那羅陀。得阿羅漢。有大神足。博識多知無事不練。辯才勇慧語常含笑。願王當往至彼聽其說法。若王聞法無復愁憂苦惱。
王報之曰。善哉善哉。善說此語。汝今善念。先往語彼沙門。所以然者。夫轉輪聖王欲有所至先當遣人。不先遣信而至者此事不然。
時善念報曰。如大王教。即受王教往至長者竹園中至那羅陀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善念白尊者那羅陀言。尊當知之。大王夫人今已命終。緣此苦惱不食不飲。亦復不治王法.國事。今欲來覲省尊顏。唯願善與說法。使王無復愁苦。
那羅陀報言。欲來者。今正是時。
是時善念已聞教令。即頭面禮足便退而去。往至王所而白王言。已語沙門。王宜知之。
是時即敕善念。汝速嚴駕寶羽之車。吾今欲往與沙門相見。
是時善念即嚴駕寶羽之車前白王言。嚴駕已辦王知是時。
是時王乘寶羽之車。出城詣那羅陀所。步入長者竹園中。夫人王法除五威容捨著一面。至那羅陀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那羅陀告王曰。大王當知。夢幻之法起於愁憂。泡沫之法及以雪揣而起愁憂。亦復不可以華法之想起於愁憂。所以然者。今有五事最不可得。是如來之所說也。云何為五。
夫物應盡。欲使不盡者此不可得。夫物應滅。欲使不滅者此不可得。夫老之法。欲使不老者此不可得。復次病法。欲使不病者此不可得。復次死法。欲使不死者此不可得。是謂大王。此有五事最不可得。是如來之所說。
爾時那羅陀便說此偈。
不以愁憂惱 而獲其福祐 設有懷愁憂 外境得其便
若使有智者 終不思惟是 外敵便有愁 而不得其便
威儀禮節具 好施無吝心 當求此方便 使獲其大利
設使不可得 我及彼眾人 無愁便無患 行報知如何
又大王當知。應失之物便失之。已失便愁.憂.苦.惱痛不可言。我所愛者今日已失。是謂失物便失之。於中起愁.憂.苦.惱痛不可言。是謂大王。第一愁刺。染著心意。凡夫之人有此法。不知生.老.病.死之所來處。
又復聞賢聖弟子所應失物便失之。是時彼人不起愁.憂.苦.惱。當作是學。我今所失非獨一已。餘人亦有此法。設我於中起愁憂者此非其宜。或能使親族起愁憂怨家歡喜。食不消化即當成病身體煩熱。由此緣本便致命終。爾時便能除去憂畏之刺。便脫生.老.病.死。無復災患苦惱之法。
復次大王。應滅之物便滅之。已滅便愁.憂.苦.惱痛不可言。我所愛者今日已滅。是謂滅物便滅之。於中起愁.憂.苦.惱痛不可言。是謂大王。第二愁刺。染著心意。凡夫之人有此法。不知生.老.病.死之所來處。
又復聞賢聖弟子所應滅物便滅之。是時彼人不起愁.憂.苦.惱當作是學。我今所滅非獨一已。餘人亦有此法。設我於中起愁憂者此非其宜。或能使親族起憂怨家歡喜。食不消化即當成病身體煩熱。由此緣本便致命終。爾時便能除去憂畏之刺。便脫生.老.病.死無復災患苦惱之法。
復次大王。應老之物便老。已老便愁.憂.苦.惱。痛不可言。我所愛者今日已老。是謂老物便老。於中起憂.愁.苦.惱。痛不可言。是謂大王。第三愁憂之刺染著心意。凡夫之人有此法。不知生.老.病.死之所來處。
又復聞賢聖弟子所應老物便老。是時彼人不起愁.憂.苦.惱當作是學。我今所老非獨一已。餘人亦有此法。設我於中起愁者此非其宜。或能親族起憂怨家歡喜。食不消化即當成病身體煩熱。由此緣本便致命終。爾時便能除去憂畏之刺。脫生.老.病.死。無復災患苦惱之法。
次復大王。應病之物便病。已病便愁.憂.苦.惱。痛不可言。我所愛者今日以病。是謂病物便病。於中起愁.憂.苦.惱。痛不可言。是謂大王。第四愁憂之刺染著心意。凡夫之人有此法。不知生.老.病.死之所來處。
又復聞賢聖弟子所應病物便病。是謂彼人不起愁.憂.苦.惱當作是學。我今所病非獨一已。餘人亦有此法。設我於中起愁憂者此非其宜。或能使親族起憂怨家歡喜。食不消化即當成病身體煩熱。由此緣本便致命終。爾時便能除去愁畏之刺。脫生.老.病.死。無復災患苦惱之法。
復次大王。應死之物便死。已死是謂死物。於中起愁.憂.苦.惱痛不可言。是謂大王。第五愁憂之刺染著心意。凡夫之人有此法。不知生.老.病.死之所來處。
又復聞賢聖弟子所應死者便死。是時彼人不起憂愁苦惱當作是學。我今死者非獨一已。餘人亦有此法。我設於中起愁憂者此非其宜。或能使親族起憂怨家歡喜。食不消化即當成病身體煩熱。由此緣本便致命終。爾時便能除去愁畏之刺。脫生.老.病.死無復災患苦惱之法。
是時大王白尊者那羅陀曰。此名何法。當云何奉行。
那羅陀言。此經名曰除憂之患當念奉行。
時王報言。實如所說除去愁憂。所以然者。我聞此法已。所有愁苦今日永除。若尊者有所教敕者。數至宮中當相供給。使國土人民長受福無窮。唯願尊者廣演此法永存於世。使四部之眾長夜安隱。我今自歸尊者那羅陀。
那羅陀曰。大王。莫自歸我。當自歸於佛。
時王問曰。今佛在何處。
那羅陀曰。大王當知。迦毘羅衛大國轉輪聖王種出於釋姓。彼王有子名曰悉達。出家學道今自致成佛號釋迦文。當自歸彼。
大王復問。今在何方去此幾所。
那羅陀曰。如來已取涅槃。
大王曰。如來取滅度何其速疾。若當在世者。經數千萬由旬當往覲省。
是時即從坐起。長跪叉手而作是說。我自歸如來.法及比丘僧。盡形壽聽為優婆塞不復殺生。國事猥多今欲還宮。
那羅陀曰。今正是時。是時王從坐起。禮足遶三匝而去。
爾時文茶王聞那羅陀所說。歡喜奉行。
(八)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疾病之人成就五法。不得時差恒在牀褥。云何為五。
於時病人不擇飲食。不隨時而食。不親近醫藥。多憂喜瞋。不起慈心向瞻病人。是謂比丘。疾病之人成就此五法不得時差。
若復病人成就五法便得時差。云何為五。於是病人選擇而食。隨時而食。親近醫藥。不懷愁憂。咸起慈心向瞻病人。是謂比丘。病人成就此五法便得時差。如是比丘。前五法者當念捨離。後五法者當共奉行。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瞻病人成就五法。不得時差恒在牀褥。云何為五。
於是瞻病之人不別良藥。懈怠無勇猛心。常喜瞋恚亦好睡眠。但貪食故瞻視病人。不以法供養故。亦不與病人語談往返。是謂比丘。若瞻病之人成就此五法者不得時差。
若復比丘。瞻病之人成就五法。便得時差不著牀褥。云何為五。於是瞻病之人分別良醫。亦不懈怠先起後臥。恒喜言談少於睡眠。以法供養不貪飲食。堪任與病人說法。是謂比丘。瞻病之人成就此五法者便得時差。
是故比丘。若瞻病人時。當捨前五法就後五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聞如是。一時佛在毘舍離獼猴林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爾時師子大將便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佛告師子。云何師子。家中恒布施乎。
師子白佛言。常於四城門外及都市。隨時布施不令有缺。須食給食。衣裳.香華.車馬.坐具。隨彼所須皆令給與。
佛告師子。善哉善哉。乃能惠施不懷吝想。施主檀越隨時惠施。有五功德。云何為五。於是檀越施主名聞四遠眾人歎譽。某甲村落有檀越施主。恒喜接納沙門.婆羅門。隨所給與不令有乏。是謂師子。檀越施主獲此第一之德。
復次師子。檀越施主若至沙門.剎利.婆羅門.長者眾中。不懷慚愧亦無所畏。猶如師子獸王。在群鹿中亦無畏難。是謂師子。檀越施主獲此第二之德。
復次師子。檀越施主眾人敬仰見者歡悅。如子見父瞻視無厭。是謂師子。檀越施主獲此第三之德。
復次師子。檀越施主命終之後當生二處。或生天上。或生人中。在天為天所敬。在人為人尊貴。是謂師子。檀越施主獲此第四之德。
復次師子。檀越施主智慧遠出眾人上。現身盡漏不經後世。是謂師子。檀越施主獲此第五之德。夫人惠施有五德恒隨己身。
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心常喜惠施 功德具足成 在眾無疑難 亦復無所畏
智者當惠施 初無變悔心 在三十三天 玉女而圍遶
所以爾者。師子當知。檀越施主生二善處。現身盡漏至無為處。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施為後世糧 要至究竟處 善神常將護 亦復致歡喜
所以然者。師子當知。布施之時恒懷歡悅身意牢固。諸善功德皆悉具足。得三昧意亦不錯亂。如實而知之。
云何如實而知。苦集.苦盡.苦出要如實而知。是故師子。當求方便隨時惠施。若欲得聲聞道.辟支佛道皆悉如意。如是師子當作是學。
爾時師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檀越施主惠施之日。得五事功德。云何為五。一者施命。二者施色。三者施安。四者施力。五者施辯。是謂為五。
復次檀越施主。施命之時欲得長壽。施色之時欲得端正。施安之時欲得無病。施力之時欲令無能勝。施辯之時欲得無上正真之辯。比丘當知。檀越施主惠施之日有此五功德。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施命色及安 力辯為第五 五功德已備 後受無窮福
智者當念施 除去貪欲心 今身有名譽 生天亦復然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五功德者。當行此五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應時之施有五事。云何為五。一者施遠來人。二者施遠去人。三者施病人。四者儉時施。五者若初得新果蓏.若穀食。先與持戒精進人然後自食。是謂比丘。應時之施有此五事。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智者應時施 信心不斷絕 於此快受樂 生天眾德備
隨時念惠施 受福如響應 永已無短乏 所生常富貴
施為眾行具 得至無上位 億施不起想 歡喜遂增益
心中生此念 亂意永無餘 覺知身安樂 心便得解脫
是故有智人 不問男與女 當行此五施 無失方便宜
是故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行此五事者當念隨時施。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善不善禮佛 天使歲五瑞 文茶親瞻病 五施隨時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